主页

对话迹·建筑事务所(TAO)华黎:设计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试验,这个过程就像是酒的发酵

建筑师华黎1972年出生于中国,在1994与1997年分别取得清华大学本硕学位,之后前往耶鲁大学深造并于1999年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。毕业后他留在美国纽约的Herbert Beckhard Frank Richlan & Associates公司工作,该公司的创始人曾经是马塞尔·布劳耶(Marcel Breuer)工作室的合伙人,于1980年代初创立自己的公司。这段经历让华黎参与到纽约地区的文化和教育项目,并熟悉了砖石和预制混凝土的运用。2003年他返回北京与清华同窗共同创办了普筑建筑事务所 (UAS),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的教学事业,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和母校耶鲁任教。2009年,华黎创办了自己的独立建筑事务所迹·建筑事务所(TAO),现任员工二十人左右。华黎以及TAO的主要设计作品包括:海口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、云南保山新寨咖啡庄园、福建武夷山竹筏育制场和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。华黎赢得过众多权威荣誉并入围2013阿卡汗国际建筑奖。以下采访在TAO位于北京市郊草场地艺术区的工作室进行。

对话迹·建筑事务所(TAO)华黎:设计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试验,这个过程就像是酒的发酵 - 更多图片+ 36

Vladimir Belogolovsky(下称VB):你认为你的作品最想要表达什么?

华黎:我认为建筑是要去解决问题并创造诗意的。我早期编著的一本专辑标题叫做“起点与重力”(Origin and Gravity)。起点是事物原初的本质、基础与起始点。换句话说,每一个项目都从一个问题开始——这个项目是关于什么?而重力则更多的是对现实和建筑所在的场地的思考和回应。每一个项目都有其特有条件,这是我最着重考虑的东西。我不会一开始就在脑中形成一个预想,而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试验,这个过程像是酒的发酵。

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©陈颢

VB:TAO的网站上提到,当代建筑常痴迷于生产潮流化的形式。而在你的建筑观中,“建筑被视为一个进化的有机体,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割裂的整体,而非仅仅是一个形式物体”。可以就此观点多谈一谈吗?

华黎:我把建筑看作是整体环境中的一部分,而不是孤立的物体。建筑需要将其所在的场地、周围环境与人联系起来。每个项目都有其场域特定性,这也是它独特的原因。

VB:你认为建筑应该解决地点、尺度、材料、与人关系上的实质问题,那么主观性又是如何介入你的设计的?

华黎:设计过程中的主观思考最终会通过一个具体形式表现出来,形式永远是主观的,这也是让建筑区别于彼此的一个因素。每一个项目都会通过一个特定的形式来表达,行成我自己的风格。

云南新寨咖啡庄园 ©陈颢

VB:现今中国领先独立事务所产出的建筑看起来有很强的相似性。例如:这些事务所常常关注于乡村的小型项目,它们大部分采用传统材料,试图调和建筑与自然间的关系,并坚持保留遗迹。你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吗?

华黎:我不太同意这个看法。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讲,这些建筑师的确会有一些共同议题,但至于如何做建筑,每名建筑师都有他自己的愿景与方法。

云南新寨咖啡庄园 ©苏圣亮

VB:你无意去开拓更广阔的视野,或产生新的看法,是这样的吗?

华黎:不是这样的。我不断地在拓宽我的视角并产生新的看法,但我不会有意的提出这些问题。

VB:我可以理解这个解释,不过这若放在其他国家会很不寻常。比如,在某种程度上,俄罗斯经历了一段与中国相似的历史,并在相近的时间打开国门,然而那里的建筑各自之间迥然不同,各种想法百花齐放:从延续历史的新现代主义、新构成主义到后现代主义、结构主义和参数化设计,那里没有一个关于地区性或国家性建筑的共识。同中国一样设计院曾在苏联时代占主导地位,那时只有一种建筑,一种普遍的观点。但一旦这个系统崩塌,各种各样的想法都涌现出来,俄罗斯各领先独立建筑师间没有共识。我不是说中国这种现象是好还是不好,我只是想把它指明出来。

华黎:说实话我不这么看这件事。我认为中国现在的独立建筑师都很不一样,没有什么普遍的价值观念,这可能与中国发展的混乱相一致吧。我会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自传性的,我试图找到我自己的道路、创造我自己的痕迹。

孝泉民族小学 ©姚力

VB:现在世界上太多建筑师都放弃了对个人原创权的追求,很多人更愿意与他人合作,作为一个团队去工作。但西方建筑师还是有一个倾向:看到一个东西被发布时,拒绝它,想着自己要去找个不同的路子。但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融合各种各样的手法,建筑师们好像不介意分享想法,大家不会去争取原创性,只要一个特定的解决方案被公开,每个人都可以拿来用。

华黎:我觉得你说得夸张了,实际上我不认为这里和西方有多大的区别。有些建筑师声称自己的作品是纯原创的,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凭空创造,每个人多少都被历史或同代人影响。我不认为这里的建筑师不在意原创性,不过的确现在无论在哪里想做到独创都越来越难,但话说回来,我不认为建筑师每个项目都能发明出全新的东西。

武夷山竹筏育制场 ©苏圣亮

VB:在中国,有哪个建筑师被你看作榜样吗?谁是你眼中的权威?你希望你的建筑实践是什么样的?

华黎:我认为没有权威。但谈到榜样,我想提起张永和。他1993年开始在中国进行独立实践,影响了之后的年轻一代。他有力的证明了创造别样模式的重要性,并思考如何进行独立建筑实践。

VB:你认为现在中国建筑师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?

华黎:很明显,是去提出更多的问题。现在听着你的问题,我在想,我知道如何回答吗?不过这些事情是我想强调并回应的。近二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,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缺乏关于如何平衡现代与传统的讨论。建筑师应该挑战主流观点,甚至是挑战过去的自己。我们需要批判性的思考与质疑,避免自己被已有成就满足是件有益的事。我认为年轻建筑师要思考还可以做什么,而不是仅仅沿着一条被认可的道路走下去。

岩景茶室 ©华黎

VB:说得对。在我看来一定程度上的理想主义和成功已经被实现了。从现在中国领先工作室的作品中,可以看到些追求现代化与传统保护之间的平衡、社会意义、美,甚至说是诱惑性的美。我们满意了吗?很多评论家开始欢呼,甚至说这种地域建筑或许可以在世界范围适应性采用。很多项目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——没什么可加,也没什么可减,一切和谐完美,至少看上去是这样。从这里你如何推进呢?你会提出什么新问题呢?

华黎:或许现阶段就是提出这些问题的最佳时机。我相信一些被实现的特质应该继续下去。对我来说,新问题永远是——然后呢?下一步是什么?我们的极限是什么?还可以做什么来获得建筑上更大的自由呢?

通过这些提问我们走向未来。我认为一个好项目的主旨不是为了庆祝什么,而是去激发一种讨论。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永远不会满足,因为总是会有新问题与新思路。
翻译:高可萌

图片库

查看全部显示较少
关于这位作者
引用: Belogolovsky, Vladimir. "对话迹·建筑事务所(TAO)华黎:设计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试验,这个过程就像是酒的发酵" [“I See My Work as Autobiographical”: In Conversation with Li Hua of TAO] 31 5月 2020. ArchDaily. (Trans. Milly Mo) Accesed . <https://www.archdaily.cn/cn/939515/dui-hua-ji-star-jian-zhu-shi-wu-suo-tao-hua-li-she-ji-shi-bu-duan-di-ti-chu-wen-ti-bing-shi-yan-zhe-ge-guo-cheng-jiu-xiang-shi-jiu-de-fa-xiao>

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!

你知道吗?

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!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,办公室和用户.